污捽捽的奇妙旅程

你好,很高興認識你,歡迎你參與是次污捽捽的奇妙旅程。準備妥當的話,我們就收拾行裝,預備出發吧!

你首先抵達一處漆黑之地,伸手不見五指之際,有把聲音叫你用手指擦一擦型幕5秒。然後你看見一個身上滿佈污跡的人站在同時沾染了污跡的小山坡上。

你慢慢走近那個人,並好奇他身上的污跡從何而來。那個人解釋說,污跡是某天突然出現的,然後就一直在他身上了。

你嘗試觸碰他身上的污跡,然後發現了這些污跡的源由。

你得知當人力資源經理知道他有精神病,就不願意聘請他,即使他的工作能力較其他人好。

你同時發覺朋友和親人知道他有精神病後,就疏遠了他,即使他為人處事於確診前後沒有分別。

然後你明白到,鄰居知道他有精神病後,經常四處張揚,即使他們曾經有說有笑。

你對他說:「說實話,我應該跟他們的反應一樣。」

他聳一下肩說:「 我能理解,不少人對精神病都存有很多誤解。」

你在掙扎該如何回應。你悄悄問道:「為何什麼你不嘗試澄清?」
他答道:「我有嘗試澄清,但他們眼中只有我的精神病。」

你帶點感慨說:「真的辛苦了你。」

他答道:「對呀,明明自己甚麼也沒有做,卻要承受這些不同的對待。」

然後你開始明白這些頑強的污跡就是污名。污名是主流社會對有精神病的人所作出的分類、標籤、定型、偏見及歧視。其實不單止有精神病經歷的人會遭污名化,社會上有很多不同弱勢社群都會受被污名影響。

正午的陽光有點刺眼,在這一片綠油油又寂靜的山林之中,你突然靈光一閃,說:「我想起了,我背包裏有一些清潔用品,可能會起作用呢。」

他答道:「其實我之前已嘗試採用不同方法,不過仍然有污跡。既然你身上有工具,我們也可以一起試試。」

你的背包裏共有四種工具,分別是「平等噴霧」、「同情水」、「特別優待皂」和「理解清潔劑」。

你首先試用「平等噴霧」,按下噴嘴兩下後,污跡果然淡化了。

原來早於1996年,《殘疾歧視條例》已經在香港生效,保障精神病復元人士在各個公共範疇,包括僱傭方面免受歧視,同享平等權利。而世界各地亦有類似的倡議和條例,以保障精神病復元人士的基本權利,包括聯合國於1948年通過並宣佈的《世界人權宣言》、英國於2010年開始推行的《平等法》等。

但現實中,復元人士仍然面臨各種歧視,包括在申請病假時受到阻撓,反映社會對精神病仍存有偏見,令復元人士難以得到應有的權利。

除了平等對待有精神病經歷的人,如果我們們可以與精神病復元人士攜手一起爭取屬於他們的權益,堵塞現有精神健康服務和政策的漏洞,那社會效益就會更大了。

平等噴霧」的成功讓你對「同情水」躍躍欲試。你把水傾倒在污跡上,卻發覺沒有效用。

從字面看,同情心和同理心十分相似,但其實它們之間有很大分別。

舉例來說,當看見其他人受傷、失落時,有同情心的人可能會說:「你很可憐、很倒霉。」這些感受是從自己的角度出發,而缺乏理性和情感上的理解,使經歷困難的人有被疏遠、不被接納的感覺。

而透過同理心,我們可以留意對方的感受,放下批判,聆聽對方。例如跟對方說:「我感覺到你的辛苦。」當中着重設身處地、感同身受地了解其他人的感受。

接下來,你再試用了特別優待皂,你賣力地擦拭污跡,但完全沒有作用。

有時我們覺得有精神病的人有「缺陷」,因而需要特別的對待。例如會覺得對方好像小朋友一樣,甚麼也不懂,而自覺需要替對方做決定。亦可能覺得對方是要受到保護的,會刻意噓寒問暖。雖然可能是出於好意,但背後隱藏了很多對精神病的假設;其實有精神病經歷的人並不需要特別優待,而是按情況合理調適,平等相處就可以。

最後,你拿出理解清潔劑,它果然能有效消除污跡,他身上的污跡減少了很多。

很多污名源自於不理解,例如不理解精神病是什麼,或以為有精神病的人是危險的。當我們了解更多,就會發現很多負面標籤都是誤解。

我們或許會發現,標籤未必是真實之餘,還妨礙了我們真真正正地認識眼前這個人。當我們多了解和聆聽對方,就會發現精神病復元人士作為一個「人」,跟你、我一樣都擁有不同面向,有不同的經歷和故事。多了解有關精神病的資訊及聆聽復元人士的故事,對消除污名尤其重要。

 

他看到自己身上的污跡減掉了許多,對你表達感激。你同時亦感謝他對你的信任而願意分享他的艱難經歷。

你們相視一笑。他提議不如到附近一個美麗的地方休息一下。

你們到達一個山巒起伏,天空呈現粉紅色彩雲的幻境。當你們閉上眼深呼吸了一下,便發覺你們在呼吸一樣的空氣。

接着,你們攀過幾座大山,中間經歷過高山低谷,就如同經歷人生的高低起跌一樣。

爬山累了,你們便躺在草地上,看着雲一朵一朵的飄過,你發覺原來大家在活在同一天空下。此刻,你們放鬆得就像睡在雲上。

偶然忘了自己存在的時候,你們把手放在左心房,傾聽自己的心跳。發覺與對方的心跳頻率一致時,會覺得這個世界真神奇。

突然,四周再次滿佈污跡,他身上的污跡亦增加了。電話提示聲響起,他看了一下電話屏幕便愁眉深鎖,你瞄了一眼,是一則港聞,內容如下:

「瘋漢商場縱火 懷疑有精神病
昨日下午,一名男子於大型商場內縱火,消防員到場把火撲滅。該男子不排除有精神病。」

然後下方有不同的留言,包括:
「有精神病的人都是有問題的!把他們全部困在青山,不要出來害人!」

「怎麼辦?我朋友有焦慮症,會否有天也會發狂?」

「嚇壞我了,我不敢到人多的地方去了」

你看到後十分驚訝,心想為何要特意寫「懷疑有精神病」?還未查清楚就這樣寫是甚麼意思?

 

午後的太陽變得被陰雲遮去了一點光彩,你發覺山谷裏與他身上的污跡又再增加,感到非常擔心。

你說:「唉……現在可以怎樣做呢?之前的努力都前功盡廢了。

他反而表現得很豁達,說:「那又不一定。」

你再嘗試擦一擦他身上的污跡,這一次有點出乎意料之外。

你說:「欸?這次變得更容易抹掉了?」

他面露笑容,回應說:「我想是因為你踏上了這個旅程,之前又用了平等噴霧和理解清潔劑,都會令污名沒那麼頑固!謝謝你啊!」

 

你面帶靦腆地說:「其實,這次是我第一次幫忙消除污名,我對精神病還沒有很深的認識。」

他說:「大家都是互相學習而已,不如做一個小測試?」

他說:「以下有6題是非題。第一題:精神病與我無關 。」

你答:「錯的﹗」

他說:「答對了。在香港,每7人便有1人患有抑鬱或焦慮症,比罹患糖尿病、心臟病,或癌症的比例還要高。」

他續說:「第二題,在一些國家,有精神病的人不能結婚。」

你有點猶疑地答:「這個有點難,我猜是不對」

他說:「這題答錯了。在聯合國的193個成員國當中,高達37%國家立法禁止精神病患者結婚。」

你回應道:「原來是這樣。我們繼續下一題吧。」

他說:「下一題是,有精神病是因為內心不夠強大。」

你答道:「這一題我有信心,答案是錯的。」

他說:「對的﹗精神病是由遺傳、心理、社會文化、環境現況等多種因素互相影響而形成。以抑鬱症為例,其中一個成因是缺乏血清素。在缺少血清素的情況下,大腦會把所接收到的訊息分析成悲觀的結論。這並非因為「看不開」、「放不低」、「太固執」或「自尋煩惱」,而是負面想法不由自主地出現。 」

他說:「你的成績很不錯,接下來要挑戰第4題了。大部分國家對有精神病的人的投票權都沒有限制,你覺得對不對?」

你說:「應該是對的吧?」

他說:「好像不是啊。聯合國的193個成員國當中,多達89%國家對精神病患者的投票權有一定程度的限制。」

你說:「有這麼多?想像不了﹗」

他說:「第五題是:有精神病的人不會康復。」

你說:「這一題我不太肯定,不如你告訴我答案吧。」

他說:「答案是錯的。每個人復元的道路都不盡相同,但一般而言可以配合藥物、心理治療、社交支持,或其他合適的方法。復元並非一定代表病徵完全消失,即使有病徵,很多人亦能夠與症狀共存,並如常應付日常生活、如常工作,找到生活的意義。」

他續說:「最後一題。只有少數面對精神困擾人士會求助 。」

你答:「我覺得是對的。」

他回應道:「對的,患有一般精神病(包括抑鬱症、焦慮症及混合焦慮抑鬱症)的人當中,只有26%會求助。不求助的原因包括:擔心受到歧視、不知道自己正受精神困擾、不知道哪裏有服務提供等。」

你算了一下便說:「我答對了4題。」

他點點頭說:「無論結果如何,多了解都有助消除誤解,能增長知識就好了。」

答畢問題後,你看到他身上的污跡又再逐漸減少。他轉過頭對你說:「在這段孤單的旅途上有你的陪伴,謝謝你啊。」

你覺得有點錯愕:「孤單?沒有其他朋友和家人支持你嗎?」

他略微垂下了頭,說:「有些會支持我,但他們終究對精神病有誤解,有時會有些微歧視,會好心說錯話。」

那麼,什麼是微歧視呢?

微歧視是當我們將假設和偏見套用於精神病的人身上,有意或無意地作出一些細微的歧視行為或言語。例如當知道新上司有精神病,便說「確定他能勝任經理這個位置嗎?」,背後可能假設有精神病的人能力較弱,沒有能力勝任管理層的職位。

微歧視滲透了生活的每個角落,不過不用灰心,當我們聆聽身邊有精神困擾的人,試著注意自己的日常用語和行為,不開精神病的玩笑,就足以影響社會氛圍。所以,不要看輕自己的影響力,締造一個平等的社會需要我們每一個人的努力呢!

他看我有點疑惑,便解釋說:「我有一些微歧視的例子。例如在工作場合,有一次有一個同事跟我說,這個團隊工作壓力挺大的。他說我有精神病,問我能受得了嗎?」

他接着說:「他可能擔心我會感到吃力,但我並沒有那麼弱不禁風。他這樣說,讓我感到他在質疑我的工作能力。其實他可以像關心其他工作壓力大的同事那樣關心我,聽我訴苦便已經足夠。」

他又繼續舉例說:「有一次我媽媽說我那幾天吃得那麼少,問我是否抑鬱症又發作。我也知道家人關心我,但我那幾天胃口不好,只是因為公司裁員,讓我和其他同事都感到有壓力。在家人眼中,只看到我的病,看不到精神病以外的我。」

你陪伴在他旁邊,一直聽他在傾訴。同時,你會拍拍他的肩膀以示支持。

他接着說:「朋友告訴我,不要多想便可以了。下定決心才可以康復!她這樣說,讓我感到是因為我不夠努力,才無法康復。我也希望可以一下子把這些想法停掉。就像傷風感冒時讓你不要打噴嚏一樣,要做到『不要多想』,其實並非易事。」

你想了一下便說:「應該很多人對你說過,微歧視似乎是很小的事情,你只是太敏感了吧?」

他也想了一下,答道:「當其他人只看到我「精神病」的身份,鄰居每次等升降機都會站得遠遠的,同事每次在我說話時都有意無意地質疑我。微歧視會積少成多,最終帶來的傷害可以很大呢!」

你感慨地回應:「要做到完全沒有微歧視,真的不容易啊!」

他說:「我明白啊。我自己對其他人可能有微歧視。最重要是意識到自己的說話可能帶有假設和偏見,逐步改變,就可以朝減少污名的方向進發了!」

你帶點不安地說:「我現在很怕說錯話,傷害了你。」

他帶着微笑地說:「謝謝你為我著想,不用擔心。我想,只要你的關心是發自內心,主動多了解,就可以慢慢減少微歧視了!」

 

日落的太陽像極一個紅蛋黃,它把一切都染成橙黃色。遠處山上一隻小老虎正在悠然地散步。隨着你對他的理解越多,他身上的污跡亦消失得越快。

你說:「那些污跡快將完全消失了!究竟怎樣才可以完全清理乾淨呢?」

他答:「僅靠少數人的努力是不足夠的。當社會上每個人都願意多承擔,才能慢慢消除精神病的污名。你願意出一分力嗎?」

你站起來,舉起右手。

你說:「我願意了解認識更多有關精神病的資訊、留意自己對精神病的偏見和誤解、鼓勵他人了解精神病相關資訊、與有精神病經歷的人平等相處、遇到歧視或微歧視的情況時挺身而出,以及支持精神健康議題及政策倡議工作。」

他深受感動,並說:「感謝你!希望有更多人和你一樣,也承諾為精神病去污名化出一分力!」

你答道:「踏上這個旅程的人越多,污名就能越快消失﹗」

他突然說:「呀,其實你知道自己身上也有污跡嗎?」

你坐下來,手托着腮並沉思着。你說:「它們一直都在,無法抹走。但我並沒有精神病,我也不知道它們是什麼。」

他彎腰,嘗試把你腿上的污跡抹掉。

你驚訝地說:「呀?竟然能抹掉?」

他答道:「其實去污名除了幫助其他人外,其實亦在幫自己。」

其實精神病污名不只會影響有精神病經歷的人,還會影響我們每一個人。當精神病被污名化,連我們受情緒困擾的時候,都可能會被認為是軟弱的表現。正因如此,當我們感到不開心時,擔心其他人對我們的看法而選擇不與人傾訴,也不尋求協助。去污名化讓我們有更大的空間談論精神健康議題。

你點頭和應,並說:「現在我真切明白到,我們的一言一行,都可能會形成會影響污名的形成。原來,污名與我們每一個人皆息息相關。當大家攜手協都出一分力,污名才能可以被消除。」

麵包樹的輪廓漸漸沒入黃昏的餘暉裏,你也預備要回家了。

你問:「旅程來到了尾聲,為何尚有污名?」

他答道:「在現實生活中,污名仍然存在。我們要在日常生活中繼續努力,把精神病的污名一點一點地被抹走。」

 

感謝你和我們一起經歷這趟旅程。歡迎隨時再踏上這個污捽捽的奇妙旅程,一起建構造無污名的社會。你亦可以溜灠我們其他的版面,並隨時與我們分享你的想法。

Copyright ©2020 All rights reserved. Jockey Club TourHeart Project

你的名字*

Your Name*

*必須填寫。

*This field is required.

收件人名字*

Recipient’s Name*

*必須填寫。

*This field is required.

你的電郵*

Your Email*

*必須填寫。

*This field is required.

收件人電郵*

Recipient’s Email*

*必須填寫。

*This field is required.

信息

Message

*必須填寫

*Mandatory

立即發送

SEND NOW

名信片send咗喇,
收件人好快就會收到你呢份心意~

你的名信片已經送出,
收件人很快便會收到你的心意~

The e-postcard has been sent.
The recipient will receive your greetings shortly.

稱呼分享你的想法體驗了《污捽捽的奇妙旅程》後,你有甚麼感想?不論是對精神病污名的睇法、對精神病態度上的轉變,或其他想法,都歡迎你分享。如果你願意的話,你的分享將有機會被發佈上本站或《賽馬會心導遊計劃》社交平台,讓大眾如實地了解污名在社會中的呈現,與我們一起協力減少污名。團隊有機會就你提交的內容作出適量的刪減,包括挑選與主題較相關的部分和刪除具辨識度的個人資料和內容,以配合顯示格式和保障你的個人私隱。如果你不想讓大眾有機會看到你的回應,但仍然想有個渠道紓發自己的感受或讓團隊知道你的意見,你可以選擇「不願意分享」。稱呼分享你嘅想法體驗完《污捽捽的奇妙旅程》之後,你有啲咩感想?不論係對精神病污名嘅睇法、對精神病態度嘅轉變,定係其他想法,都歡迎你分享。如果你願意嘅話,你嘅分享將有機會被發佈上本站或《賽馬會心導遊計劃》社交平台,畀大眾如實咁了解污名喺社會上嘅呈現,同我哋一齊協力減少污名。團隊有機會就你提交嘅內容作出適量嘅刪減,包括揀選同主題較相關嘅部分同刪除具辨識度嘅個人資料同內容,以配合顯示格式同保障你嘅個人私隱。如果你唔想畀大眾有機會睇到你嘅回應,但又想有個渠道紓發自己嘅感受或者畀團隊知道你嘅意見,你可以選擇「唔願意分享」。分享你嘅故事若果你自己或身邊人曾經受精神病污名困擾,又或者你曾經因為污名而誤解、歧視有精神病經歷嘅人,我哋都想聆聽你嘅故事。廣東話中文同意旅程手信